2019-03-25
 
探討加快大灣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促進人流、物流、資金流、資訊流,加強大灣區內城市互聯互通是大灣區的目標。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澳門應該更加積極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加快投入粵港澳三地間的緊密合作,從而融入大灣區發展新空間、增添新動力,為澳門社會各界及各行各業,特別是年輕人,帶來發展新機遇。
     澳門要與珠海、江門、中山、南沙等城市區域優勢互補融入大灣區,尤其要加強與一水之隔的橫琴多方合作,打造澳門多元化產業園區及澳門元素生活區,作為澳門融入大灣區的一個重要入口平台,把橫琴發展成為澳門融入大灣區的深度示範區。當中要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例如:簡易通關程式、軌道交通連接、單牌車輛進入灣區等,以及透過建築工程專業人士資格認證、引入建築工程管理制度等等措施都有利澳門加快融入灣區建設,成為區域發展的一個重要開端。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對大灣區發展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域性的重要作用。我們要抓住這個百年大計機遇,及早訂出可持續發展短、中、長的政策。


 
     今天想跟大家交流一下澳門建造業未來在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方向下,可從下列四個領域探討:
     一、融入大灣區:事實上,澳門是一個中西文化交融的地方,工程技術規範按國際標準,能與國際接軌,如果能夠把國際規範引入大灣區,例如:建築設計、工程指導、環保評估、都市規劃、工程監察等,對區域工程規範的提升會有幫助。為此,如結合粵港澳三地工程行業實體的經驗,讓經營和服務以實際情況為出發點作結合,為大灣區內工程建設領域提供工程諮詢服務,並可肩負大灣區內引才、引智的責任;同時,雙向引入內地及港澳等多地建設領域的專業人才,以區域工程為平台,為實際需要提供各種專才。澳門可更深層次學習香港在建築工程培訓專業人才方面的經驗,積極鼓勵澳門新一代投入建築工程業界,支持建築界使用先進設備,提升施工人員技術和形象。對澳門建築特色進行精化、提煉,形成可複製、可推廣,深受內地歡迎的“澳門建築風格”,也是澳門融入大灣區發展的一種重要手段。
     二、科技:配合建築新科技的應用,可大為縮短施工期,減低成本,提高品質及施工安全,包括推行BIM(建築資訊模擬系統)及 MIC(組合式合成建築方法)。另外,預製件技術可大為縮短施工期、降低成本、更加環保,也能提高品質及施工安全。利用現代通信技術、資訊技術、電腦網絡技術、監控技術等,通過對建築和建築設備的自動檢測與優化控制、資訊資源的優化管理,實現對智慧城市管理中對建築物的智能控制與管理,以滿足用戶對建築物的監控、管理和資訊共用的需求。
     三、創新:引領建築智能化的窗口,澳門有當仁不讓的基礎。智能建築具有安全、舒適、高效和環保的特點,是世界建築發展的必然方向,前期有很多創新工作可以做。創新是在現有的基礎上,放膽去發揮創新思維。本地建造業在專案管理、採購、施工及交付過程需要優先電子化,數位化,以提高專案交付的效率及競爭力。如何結合人工智慧的應用,吸引年青一代加入建築行業,得到長輩傳授寶貴的經驗,加上開放的新思維,使行業更有朝氣,是只能我們深思踐行的問題。
     四、專業人士執業資格認可:研究與《珠海經濟特區、橫琴新區、港澳建築及相關工程服務企業資質和專業人士制定執業資格認可規定》專案,選擇一個從設計階段開始的澳門投資專案進行試點(從設計、施工、監理、竣工驗收等流程完全按照澳門模式進行)。及後,制定《在珠海市橫琴新區試行澳門工程管理模式的合作安排》研究,當中內容主要涉及:I、澳門工程管理模式;Ⅱ、澳門工程師體系架構、註冊制度、工程師監管制度等。
     在符合橫琴城市規劃建設基本要求的基礎上,探索實行澳門與橫琴兩地在基礎建設,以至民生工程的規劃上,以相互融合、互相補足的條件下,發展兩地更緊密的關係,在兩地政府加速共建民生工程共建的同時,抓緊由澳門專業人士和企業參與民生專案開發和管理,以利兩地充分發揮互補作用,協同發展。因應鄰近地區及本澳所需,在大灣區內更可提出共用公共設施,如合建超級垃圾處理中心、污水處理廠、焚化爐及公共運輸交匯處等等;民生方面,也可共同雙向發展公共圖書館、醫療站、安老醫療中心、大型活動中心、教育培訓基地等!正好由珠澳兩方一起合作發展,如由內地提供土地,澳門提供設施和服務培訓,是很好的資源互補的合作模式。
     對澳門而言,融入大灣區發展,最重要的是資金的融通、人才的融通、知識的融通,包括教育的融通。大灣區在地域上是非常接近的,越來越多交流的機會,就會創造出越來越多可能想像的空間。澳門作為灣區內重要的一分子,要長遠考慮自身發展的角色,尤其在完善法律法規、完善本地建築規範,以及有效運用自身中西歷史文化的淵源等,創設更多更好的條件融入大灣區的建設!

     澳門工程師學會會長 胡祖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