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6
 
圖書館的前世今生:從藏書殿堂到智慧社區核心——新澳門中央圖書館的文化願景 (胡祖杰)
 
圖書館的雛形可追溯至公元前2600年,源自古蘇美爾文明的泥板文獻收藏,距今已有逾四千六百年歷史。進入20世紀,圖書館逐漸演變為城市文化基礎設施,承擔借閱、學習、社交與社會服務等多重功能,成為市民生活的重要一環。
    隨著互聯網與數位科技的迅速普及,近三十年來人類生活方式與知識傳播模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場數位革命不僅提升了生活品質,也對經濟結構與文化生態造成深遠衝擊。
在此背景下,大型圖書館的存在意義與未來定位,值得社會各界重新審視與思考。
 
文化設施的挑戰與轉機
根據澳門統計暨普查局公開數據,澳門主要文化設施的年均參觀人次遠低於熱門旅遊景點,反映出文化空間在城市生活中的參與度仍有待提升。
    澳門藝術博物館:展覽面積逾4,000平方米,年均參觀人次僅約10萬。
    澳門文化中心:雖定期舉辦音樂會、舞台劇與展覽,但平日人流稀少,僅在節慶或大型演出期間出現人潮。
    相較之下,澳門旅遊塔、威尼斯人、媽閣廟等景點每年吸引數百萬人次,文化設施的吸引力明顯不足。
 
文化定位模糊
許多市民與遊客對文化中心與藝博館的功能與展覽內容缺乏認識,導致參觀意願不高,文化參與呈現被動狀態。
 
短期策略與系統優化
為提升文化設施的活力與市民參與度,可採取以下策略:
文化設施聯動:串聯澳門文化中心、博物館與圖書館,打造「文化走廊」,促進整體人流與互動。
 
成效追蹤與持續優化:設立文化參與指標,如參與率、回訪率、社群互動量,作為評估依據。
定期民意調查:深入了解市民需求與偏好,作為活動設計與資源配置的參考。
建立文化數據庫:透過行為分析,優化活動內容與推廣策略,提升文化體驗的精準度與吸引力。
 
文化參與不應只是單向推廣,而是一場持續的對話與共創歷程。
 
結語:圖書館的未來角色
圖書館的未來,不僅是智慧科技的載體,更是人文精神的延伸。它不再只是書籍的儲藏室,而是:知識的孵化器-- 社群的連結點-- 文化的發酵場
    在人工智慧與數位浪潮的推動下,圖書館的角色正被重新定義。新澳門中央圖書館的興建,不僅象徵硬體設施的升級,更是對城市文化願景的具體實踐。它將成為連結過去與未來、知識與社群的智慧核心。
 

胡祖杰
2025年9月5日